假如單純就性侵害的處遇成效評估,很重要的是「有無同理心」,而現在的評估是「缺乏同理心」,因此在性侵害的部分,再犯風險較高。
所以朱學恒應該是想透過刑事訴訟法對於人權之保障、基於無罪推定原則,在無相當證據下不輕易起訴、更難以下有罪判決的憲法保障,利用司法,為自己擦脂抹粉,才會出此策略。另外也有法界人士指出,因為這件犯罪的事實發生時間距今已久,證物已難全,目前也只有被害人的陳述,但被害人的指述是不能當作認定有罪的唯一證據的。
但是朱學恒不符合自首的要件,因為自首必須要在犯罪還沒被發現前,向檢察官或警方主動陳述全部犯罪,而且願意接受法院裁判。目前朱學恒的犯罪情節已被全國民眾知道。猥褻行為必須是非性交行為、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之行為。如果鍾議員提告,已經超過半年的告訴期,所以地檢署依法會「不起訴」。苗博雅指出,朱學恒稱由檢方還原事實,言下之意就是不認為鍾沛君提到是事實,若朱學恒不自首,要由檢方傳喚鍾沛君,由鍾沛君負舉證責任,且朱學恒還可否認犯行,以「告發自己卻不自首」是險惡方式。
(更新)遭控性騷擾,朱學恒YT頻道宣布停止公眾活動,通告也被電視台取消 朱學恒到北檢「自己告發自己」,鍾沛君:早該自首,還有其他受害者 告發是什麼意思?和自首差別在哪? 告訴:被害人 (因犯罪而直接受害之人) 及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為求訴追犯罪起見,得以言詞或書狀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請求究辦。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日前揭露,名嘴朱學恒曾在飯局時強吻她,還說:「反正妳明天也不會記得」,引發眾怒。因此,儘管元素週期表處理的是不同的元素個體或其原子,但似乎也有個特徵,允許某些原子在對的情況下轉換成其他原子。
雖然大部分的α粒子都還算順利地通過金箔,卻也有相當數量的粒子以非常傾斜的角度反彈回來。這些新的射線很快就會被亨利.莫斯利善加利用,這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先是在曼徹斯特工作,其餘的短暫科學生涯則在牛津度過。祕密研究七週後,倫琴準備好向符茲堡物理醫學學會(Würzburg Physical-Medical Society)發表他的結果。他很快就確定那道微光不是來自電流,並推論在這個克魯克斯管裡可能產生某種新型射線。
然而,第一個提出類似迷你太陽系的核子模型的人不是拉塞福。進入二十世紀後,經過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的研究後,原子確實存在的想法越來越穩固。
X射線 一八九五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有了一項重大發現。藉由研究原子在進行放射性衰變時如何分裂,就可以更有效地探測原子的組成,探討支配原子轉化為其他原子的法則。帶來許多強大醫學應用的新技術於是誕生。在本章中,我們會探討這些原子研究以及二十世紀物理學幾項重大發現,這些發現促成了我所謂的「物理學入侵元素週期表」。
拉塞福的另一個發現是原子的核模型,這個概念現在已被人們所接受,就是原子中心有一個原子核,周圍環繞著帶負電的電子。一八九五年,威廉.倫琴(Wilhelm Konrad Röntgen)在德國符茲堡發現X射線。過程中,倫琴注意到與他實驗無關的某個物體,在實驗室的另一邊發出微光。文:艾瑞克・希瑞(Eric R. Scerri) 物理學入侵元素週期表 雖然約翰.道耳頓已經重新引入原子的概念,化學家之間還是充滿爭論,大多數人拒絕接受原子的存在,門得列夫就是持懷疑態度的其中一位。
他提出土星模型,其中電子取代著名的土星環。而他的新射線也將對當時毫無交集的兩個領域帶來巨大的衝擊。
因此,大自然比人們先前所想的還要靈活多變。」 倫琴當時是在研究電流在一種名為克魯克斯管(Crookes tube)的真空玻璃管中如何表現。
他還是第一個將元素「蛻變」(transmutation)為其他新元素的人。「放射性」這個詞是由波蘭出生的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e Sklodowska,後來的居禮夫人)創造的,她和丈夫皮耶.居禮開始研究這個危險的新現象,並很快發現兩個新元素,分別稱之為釙和鐳。在這之前,他的研究成果都不怎麼特別。拉塞福實現了人工模擬放射性過程,同樣產生了完全不同元素的原子,並再次強調所有物質本質上都是同一的。那是一個塗上鉑氰化鋇的屏幕。如同原子物理學家埃米利奧.塞格雷(Emilio Segrè)後來寫的:「一八九五年之前,倫琴寫了四十八篇論文,現在根本沒人記得。
例如,門得列夫曾認為元素是絕對獨立的,他不接受元素可以轉換成不同元素這種想法。他是紐西蘭人,曾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之後又待過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和曼徹斯特大學,接著回到劍橋,接續湯姆森在卡文迪許實驗室擔任主任。
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發表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利用統計方法提出原子存在的決定性理論證明,實驗層面的證據則很快由法國實驗物理學家讓.佩蘭(Jean Perrin)提出。一九○三年,日本學者長岡半太郎賦予這個天文類比新的轉折。
這剛好是門得列夫畢生強烈反對的想法。沒多久,倫琴就發現X射線最為人熟知的特性,那就是可以用來產生手的影像,清楚顯示手骨輪廓。
例如,失去一個α粒子(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氦核),就會得到原子序下降兩個單位的元素。倫琴發現X射線後僅一年,在巴黎的亨利.貝克勒(Henri Becquerel)就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稱為放射性—某些原子在自發性分裂時,會發射出多種新的射線。一八九七年,傳奇人物湯姆森(J. J. Thomson)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發現電子,這是首次發現次原子粒子,也是首次透露原子具有次結構。這個榮譽屬於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Jean Perrin),他在一九○○年提出負電子環繞著正核運動,像是行星環繞太陽。
拉塞福在原子物理學的貢獻眾多且各異其趣,包括發現放射性衰變的定律,也是第一個「分裂原子」的人此外,彭鎧立女士同時寄存一批一萬多件件從未公開的楊德昌相關電影文物,完整保留從中央電影公司時期,到楊德昌自立門戶之電影公司時期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
《獨立時代》(1994)曾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1996)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外也企劃特別主題,試圖從不同角度重現楊導的電影世界與創作思考。
本展除了側重他在美學、文化及歷史批判等面向上的重要成就,更彰顯展映型態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對話,透過回應其電影美學與創作意圖的跨域展呈,帶領觀眾走入一個蘊含楊導創作能量與理念的沉浸式影音世界。《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由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共同策劃,影展則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重要的是,在近幾年中,楊德昌過往執導的作品,如《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片皆進行修復上映,唯缺《獨立時代》與《麻將》,這兩部片子也將在數位修復後於本展展出,屆時國家影視聽中心預計完整放映楊德昌生涯的全數作品。
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展覽主視覺。Photo Credit: 影視聽中心提供《獨立時代》人物關係漫畫圖Photo Credit: 影視聽中心提供楊德昌繪製自畫像作為其公司工作證,約於2001年此外, 影視聽中心也同時舉辦的回顧影展,將以楊德昌導演的電影創作全系列為主。2007年,楊德昌獲頒第44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而其經典名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名列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此外,楊導於建中時期即繪製大量連環漫畫,於其事業晚期亦投身動畫製作,多部Flash動畫、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及《小朋友》之手繪稿都將展出。
而分鏡圖、場記表等文件,以及劇組側拍紀錄,則得以揣摩其於電影拍攝現場的工作樣態。而國家影視聽中心歷經近3年相關文物的造冊、整飭、數位化,及判讀研究後,與北美館攜手合作,擬將楊德昌電影文物藉由展覽型態推出電影大展,這會是台灣首次以大型展覽形式舉行重要電影導演回顧。
「特別放映」 選映由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所拍攝,以楊導為主角的紀錄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以及對楊德昌別具意義的動畫電影《原子小金剛》(Astro Boy)1960年版本,呼應其自幼對手塚治虫(Osamu TEZUKA)漫畫的喜愛與受到的啟發。展覽奠基於楊導的精彩傳世之作,及較少被提及之創作,乃至尚未實踐的眾多計畫,以7個子題帶出其創作生涯的不同面向。
縱然作品題旨嚴肅,然表現手法大膽、慧黠且具理性思辯,以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自成一格的影像語言帶來創新電影實踐,至於楊德昌生涯的作品獲獎無數,《恐怖份子》(1986)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根據北美館以及影視聽中心共同指出,楊德昌身處現代性進程下的變動時代,關注都會生活情狀及經驗,對普世價值的探問與省思引人反響。